2009年9月由當今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命依缽弟子印順大和尚攜十方檀越,在佛教圣地——大洪山靈峰寺遺址上興建大慈恩寺正式破土動工。這次在靈峰遺址上的清基范圍還不到三分之一時,就已發掘佛教文物280多件,大多是古建筑構件,又特別以柱礎、瓦當文物最為完好。這些文物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工藝、佛教歷史以及大洪山地區的文化結構都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下面我用不同時代的柱礎作代表做一個簡述,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大洪山時作參考。
一、唐朝三級覆履蓮花柱礎
該柱礎由礎座與柱身兩部分合成,礎座為方形,長70cm,寬70cm。礎腰為20cm,礎腰面為凹形園面,直徑為54cm。礎身為三級覆履蓮花半球圓形,底部直徑為53cm。礎頂直徑為35cm,礎腹為25cm。礎頂正中間有三深5cm,直徑11cm的圓窩,起固定柱子作用。礎腹由雕刻的三層蓮瓣組成,上層平行排列共17片,中層共21片,底層共25片,單片蓮瓣長9cm,寬7.5cm,雕刻逼真,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據史料記載,唐朝的佛教圖案以蓮花為主,有仰盆蓮花和覆盆蓮花,其中以覆盆蓮花為主,且有一級覆盆(單層)、二級覆盆(兩層)、三級覆盆(三層)之分,并以三級為最高級別。據清華大學古建研究所所長王貴祥教授介紹,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三級蓮花柱礎,填補此項空白,屬國保級文物。我國在過去封建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時代,只有皇室寺院或具備皇室寺院級別的寺院才會用此圖案雕飾柱礎。這與史料記載的大洪山靈峰寺在唐朝時先是朝庭懿賜“幽濟”名號,后因功德無量再次追加“靈濟”名號的歷史事件是相印證的。由此可見,大洪山早在唐朝就已經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了。
二、宋代柱礎之首——海石榴花(華)柱礎
該柱礎為上圓下方連體青石柱礎,礎底為正方形,長100cm,寬100cm,礎腰高為23cm。礎頂為圓面,直徑為85cm。礎腹高為8cm。礎腹上雕刻的海石榴花圖案紋飾精美、纖細、多變而華麗。根據宋代建筑“非宮室寺觀,毋得雕鏤柱礎”之規定,按照宋代《營造法式》之規定:“關于雕飾花(華)紋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花(棉花、海石榴華);二曰寶相花(華);三曰牡丹花(華);四曰蕙草;五曰云紋;六曰水浪;七曰寶山;八曰寶階;九曰鋪地蓮花(華)……。”“海石榴花”排在十一品飾紋的首位。因此,這個柱礎代表著宋室建筑的最高級別,也印證了《大洪山志》記載的“師廣施法雨,遠近悅服,懇荊榛蓮灌之藪,為像設堂,皇化豺狼狐貍之區,為鐘魚梵唄,于是大洪精舍壯觀天下……”歷史事件。雖然這個柱礎整體殘缺,但局部保存完好。據王貴祥教授介紹,該柱礎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發現的海石榴花柱礎實物,它和三級覆履蓮花柱一樣,當屬國保級文物,對宋朝建筑藝術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例證。
三、元代仰覆蓮花柱礎
該柱礎下方上圓,有束腰,系變體圓鼓形柱礎,礎高32cm,礎底38cm×38cm,礎腰9cm,礎頂面直徑為33cm,礎腹為23cm。礎腹上端為佛珠紋飾,下端為二級仰覆蓮花紋飾。蓮花紋層相錯,每層由32片花瓣組成。元朝時代特點明顯,從它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寺院也非常宏偉。雖然元朝帝王把主要精力放在修造“武昌洪山寶塔”和河南許昌的洪山寺廟上,但是也沒有忘記祖庭的建設。公元1288年春,洪山寺的方丈了庵大師的弟子宗上禪師應召進京,在皇帝面前唱頌《大般若經》后,龍顏大悅,當得知住持了庵大師祈雨救民、建寺弘法、有剃度弟子五百余人的事跡后,見于了庵大師的功德巨大,皇帝遂即頒下圣旨獎勵了庵大師和重修祖庭——靈峰禪寺。據載“從此新修的寺院房脊兩端翹起像鳥兒飛翔,大屋又深又寬,高大雄偉,光彩明亮,照耀輝映著樹木山谷,雄偉壯麗,讓人看起來感到震驚……。”
四、明朝圓鼓形柱礎
該柱礎礎高24cm,有束腰。礎座為正方形,55cm×5cm,座腰為13cm。礎腹為佛墊圓形,高為11cm,礎面直徑為51cm。它具備明代柱礎——以簡化單純、稍作雕飾特征。從這件文物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們在篤信道教的同時,對佛教也沒有絲毫的怠慢,洪熙年間由朝廷僧錄司頒發文書,命僧官通賢禪師,住持大洪山寺院,率眾凈修,鐘鼓常鳴,十方信眾絡繹不絕。寺號為“萬壽禪寺”,后來寺院毀于火災。到了崇禎年間又有一個叫廣祥和一個叫廣濟的大師慕名云游到此修行,看到火災后的寺院,遂荷擔重修寺廟,再次修建了大佛殿、祖師殿、山門、鐘樓、鼓樓、伽藍殿、左方丈室、右方丈室等一切合乎佛教法度的寺院建筑設施。這次重建的“楚山望剎”耗費了比過去多十倍的費用,事跡上奏朝庭后,由禮部尚書和戶部主事分別為之作記。大洪山上下寺院的香火再次鼎盛,修行的僧眾逾千人。當時民間盛傳的“佛教朝洪山 道教拜武當”的順口溜,至今仍在大洪山地區被人們傳頌著。
五、清朝方形柱礎
這次出土的清代柱礎最多,分圓柱形和正方形兩大類,共有23個柱礎。這個柱礎高為13cm,礎面和礎均為15cm×15cm見方。它在明代柱礎的基礎上,更加簡化、實用。據史料記載,這次寺院修建於丙子年(公元1816年)開始營造,到丙戍年(公元1826年)完工時,共計修建了大殿、回廊、山門、水陸殿等共40余間寺舍,并重新裝飾諸佛像。擴建修整的寺院儀表莊嚴,面貌煥然一新。寺院的僧人有700余人。這樣的興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即公元1937年左右)抗日戰爭爆發,才開始走向衰落。
綜上所述,我國的柱礎發展經歷了從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走過了由簡樸到華麗再到簡樸的變遷過程。而從大洪山靈峰寺發掘的這幾十件柱礎來看,不僅濃縮了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它的石雕藝術,還承載了宗教、民俗、審美等一系列文化因子,是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途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也充分的詮釋了佛教圣地——大洪山的地位之高、名望之大,不愧是影響了中國佛教達200多年的曹洞宗中興之地、東洋佛教——曹洞宗的源流。它對佛教事業發展所做的貢獻絕不比我國的四大名山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