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子山坐落在陜西省西鄉縣城東南12公里處,是聳立于秦嶺、巴山交界處的一座奇峰異山。言奇:北靠秦嶺為屏蔽,南攬巴山于懷中,集秦嶺的偉岸磅礴、巴山的幽雅秀逸于一身;說異:一半是秦嶺,一半是巴山,既有秦嶺的粗獷豪放、雄奇挺拔,亦有巴山的秀麗逶迤、清雅撫眉,故站在午子山頂,一腳踩在秦嶺,一腳踏于巴山,似乎成了巨人。奇奇怪怪,光怪陸離,蓊蓊郁郁,人間仙境,煙靄霧罩,白云飄渺,雄渾秀麗,妙不可言,大自然的怪異奇軸,總是讓人解不開天道密碼!稘h書》曰:“北山(秦嶺)是子,南山(巴山)是午,共成午子”。這就是午子山的來歷。
相傳道教始祖張道陵曾在午子山修行,故,其孫張魯霸占漢中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五斗米教”政權,統領漢中,成為名符其實的漢中王;于是,斥資與午子山擴廟建殿,增修堂宇,推陳出新,設立祭酒,置建教卒,統轄域地,享譽一方,聲名大振,故午子山從東漢末期就走向了輝煌鼎盛階段。午子山祭祀廟宇、殿堂樓閣、亭臺水榭等,均飛檐翹角,五脊六獸,雕梁畫棟,氣象萬千,內塑500靈官,均各具情態,神明氣圓,自然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中國南北過渡地段文化特色、民情特色、宗教特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科研價值、文物價值。
中秋送爽,天高云談,海清河宴,層林盡染,金黃赤紅,碧水藍天,鳥禽啼山,牧笛聲遠,層巒疊嶂,幽壑密林,颯颯秋風,滾滾青靄,樹木幽靜,云嵐溫馨,秋陽高懸,和煦輕柔,心情舒暢,蹬攀不累,行走在午子山密林叢中,樹葉明晰的葉脈里簌簌流淌著透明清澈的細膩黃色;抬頭看湛藍的天色,給人一種玲瓏剔透無暇的感覺,心情也隨之變得格外暢快,秋風也變得極致涼爽,甩袖爽朗的舞臺動作自然而出;小草匍匐在道路兩旁,沉醉的清馨繞著人不肯離去;怪石蹲伏在左右遠近,極盡丑、漏、空、靈、秀、雅、致、神之態,由不得世人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楓葉竊竊私語,靜謐爽朗;白果樹葉高聲漫卷,夸張飄揚。確是別具風情、別有味道。眺望午子山主峰,絕壁千仞,獨立寒秋,水木清華,懷抱向晴,堅石白松,懸崖野梅,鳥道雙溪,邊鷗孤蓬,有飛鳳欲翔之勢,因此東漢三國西蜀五虎上將之一的張飛揮筆在石崖上寫下“飛鳳山”三個大字,筆力雄鍵,遒勁有力,吹胡瞪眼,氣吞山河。
站在午子山頂,一攬眾山小,清空萬里,極目楚天,白云飄渺,秋風送爽。午子山頂的午子觀堂(俗稱頂觀),內塑翊圣保德真君,豐頤長眉,氣蓋山河,勢壓群雄,呼風喚雨,雷庭萬鈞,拔山填海,翊圣真君屬輔佐天子保護百姓之神靈,因此北宋開國之初,為了提高宋人御敵抗金自信心,免受契丹、遼國、金國的侵略,乃乞靈于北方大神翊圣的護佑,讓抗金抗遼之邊疆前哨漢中駐軍兵勁城固、固若金湯、御敵于外。據楊億《談苑》載:“開寶中,有神降于終南山(秦嶺),言:我天之尊神,號黑煞將軍,與真武、天蓬皆列為上天大將。于是,太宗筑宮終南山陰午子山,封翊圣為將軍;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加號翊圣保德真君,與真武(玄武)、天蓬、天猷并列天界大將軍”。宋代之后世人尊為“四圣”。據傳,翊圣真君能力超強,法力無邊,信徒歸納曰:
北方黑帝,五炁靈君;光華日月,威鎮乾坤。飛符攝籙,斷絕鬼門;左右厲兵,六七將軍。雷公霹靂,電閃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云。手執帝鍾,頭戴錦侖;行達天下,捉拿鬼魍。
九州社令,血食之賓;不許拒逆,誰敢張靈。鎮星縛手,北帝收魂;三臺七星,持劍斬精。罪不重拷,殃及子孫;邪惡魍魎,誓不輕鐃。聞其咒語,頭破腦裂;妖魔成塵,鬼怪齏粉。
海魔瘴妖,終難抬頭;急急律令,世間太平。
午子山中峰建有腰觀,風景旖旎,白松族擁,微風吹來,鶴淚颯颯,別有情趣。午子山特別出彩之處為中峰滿山遍野的白松!多的數都數不清,約有2500多畝,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所有游人驚嘆不已。白松,有的如離弦箭矢,高聳入云,直沖藍天;有的冠如巨傘,蔭蔽著腋下花木草蟲、飛禽走獸、青崖苔蘚,像母親護佑小孩一般,極富靈性、靈氣、靈韻;有的像倒掛靈猴,粗枝平展,樹稍斜上,蒼龍虬曲,伸向峽谷,呼朋喚友,牽手密意,敘不盡的衷腸,吐不完的情意,極盡友情之能事,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靈魂出竅,能塑造出白松的內心活動……清李白瑜《午子松濤》詩:“何人斬斷巴山腰,午子巍然孤且高;到此彎弓可射日,松風滾滾怒生濤”。
白松樹皮幼時灰褐色或白褐色,老時暗褐色,皴線裂型,葉淡綠色,松果堅硬。白松原生長于中國東北的長白山區、朝鮮、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約東漢被陜西僧人移植于華山,長勢喜人,極具神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故稱華山松、五須松。秦嶺南麓民國以前僅午子山滿山遍野生長著白松,蓊蓊郁郁,遮天蔽日,青翠婆娑,既像穿著白衣白鎧的士兵,站立巖石縫漕之間;又像窈窕淑女,身著渾身白衣,風姿卓約,風情萬種,對著游客,眉目傳情,讓人心曠神怠,寵辱皆忘,俗塵拋到了太平洋,把酒臨風,眉開眼笑。白松喜生長在較肥沃的濕潤土壤中,多與紅松、冷杉、魚鱗松等混合生長。白松球果有一奇特現象,即:雌雄同株!雄性球果圓筒形,生于葉腋,下垂,黃綠色,長約15毫米左右;雌性球果腰圓狀,生于枝條頂部,直立,淡綠色,長約35毫米左右,是雄性球果的二倍有余。白松耐寒,能在零下10℃左右的低溫正常生長,亦能在極冷的零下31℃左右慢慢生長。據宋碑記:“南宋紹興五年(1135),重建翊圣保德真君大殿、藥王殿、福壽殿,遍植白松萬株”?梢娢缱由桨姿勺阅纤问,屬人工載植已有800多年歷史了,如今已成氣候!遍布山野,郁郁蔥蔥、碧綠蒼勁、生機盎然,每當清風吹來,松濤陣陣,松香膩人,如歌似詠,蔚為壯觀,同時佐證:道教主旨“人定勝天、天人合一”,.成長于中華民族之大文化,成熟于世界東方之大人文環境。
午子山有一個美麗的動人故事。據傳,明初道教學者、思想家、書法家張三豐,為了躲避太祖洪武朱元璋的遣使屢詔邀請赴京,在秦嶺山中的陜南洞陽宮遠遁修行,關起門來成一統,兩耳不聞世間事。一日,答應到午子山傳道,騎馬來到午子山前,看見前面的涇陽河水暴漲,濁浪滔天,淹沒了供人馬通行的石墩子,人和馬均過不去。如果無法按時到達午子山講道,將失信于人,使陜、甘、川、楚濟濟一堂的仙骨道長們失望。正在猶豫之時,但見自己的高頭大馬順從地俯下身子,眼神分明的表示要讓自己騎上去。張三豐跨上馬背,天馬倏地站起,后蹄在石崖上猛然一蹬,騰空飛過涇陽河,在對岸草坪上穩穩停下。涇陽河石崖上永遠留下了兩個深深的馬蹄印,至今猶存。午子山道長為了感謝天馬及時送到了張三豐,在涇陽河邊的懸崖上建起了一座天馬觀,可惜此觀在滄海桑田、歲月流逝中不知何年何月倒塌了,如今只留下遺址。
清閆多治《詠午子觀》詩:“千山君獨秀,巍然碧海中;杜鵑沐朝霞,松濤聽晚風。舉手摘浮云,躡足履太空;勿謂攀登苦,奇景在險峰”。午子山自古名場天下,戰漢為“子午道”必經之路。戰末楚漢相爭之際,劉邦被貶漢王,蕭何、張良陪同,即由子午道入漢中,住守于成固黑河(今湑水)與漢水交匯處的“漢王城”,今遺址尚存。西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整修子午道,增設亭閣驛站,從關中杜陵過南山(秦嶺)到漢中,并在今寧陜設子午關。東漢三國時,曹魏、蜀漢相爭,多交兵于此道,爭戰不休,難分雌雄;魏延曾建議諸葛亮由子午道奇襲曹魏,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沒有采納,失去了擊敗曹魏,三國早日統一的大好機遇。因此,明代詩人王時熏感嘆:“高疊山峰一洞穿,奇兵獨出將旗寒;可憐前后出師者,此計當年失魏延”。
子午道又名“荔枝道”,起始于長安,終止于四川涪陵,是唐至清代連接陜西、湖北、四川的商業貿易大道。宋文學家、地理學家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從涪陵自萬州,取開州、通州、宣漢縣及洋州路,至長安二千二百四十里,連接四川、陜西、湖北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命為荔枝道”。據《舊唐書》和《新唐書》記:“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喜食新鮮荔枝的需要,頒旨在涪州建優質荔枝園,修整涪州到長安的道路,從涪州置專驛,換人換馬不換物,接力快速傳送。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被稱作荔枝道”。修建荔枝道為國家工程,一要便捷,二要堅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屬當時的“高速公路”!以大唐長安為起點,經午子山到達四川涪陵。唐時此國道修建為全國第一!如茍家河的石橋人稱“四保險”橋!橋墩由石條砌成,石條與石條之間鑿有深槽,內插石片,橋墩不會動搖,是為一保險;橋墩上面有楔頭,橋板嵌入里面,橋板不會被水沖走,是為二保險;橋板下面架有粗大的橫木,橋更能承受重大壓力,是為三保險;橋板與橋板之間有“8”字形的楔頭,安裝“8”字形的石塊,對橋板起固定作用,是為四保險。四保險石橋的修建成功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荔枝道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結晶的體現,是歷史的見證者,是皇權與愛情的力量統一。其廣設驛站,盛極一時,官商郵旅稱便。北宋時,一度荒廢,李復《橘水集.與王楷書》曾建議修繕:“自洋南至達州,往日曾為驛程,今雖壞廢,興工亦不難”。明清時,此道再度興盛,《三省邊防記》稱:“川陜要道”。
《大唐久典》載:驛道每隔20里設置一個驛站,最盛時全國各地驛道共設1639個驛站,工作人員兩萬余人。最繁華的當數荔枝道,負責運送新鮮荔枝的驛吏,把采摘下的荔枝帶葉密封于竹筒中,一是保鮮,二是防止路途擠壓,然后裝籠上馬:二十里一換人,六十里一換馬。“日夜兼程,緊鞭急蹄,保證在七天七夜時間把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其速度之快,相當于當今的“特快專遞”!當年荔枝道是“人如流水馬如龍”。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曰:“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便是對當時“荔枝道”的生動寫照。
清《洋州志》記:“楊貴妃嗜鮮荔枝,治驛自涪陵,由達州取道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香、色、味仍未變”。但清四川《涪州志》記:“七日到長安”。時間說法有異。按照唐代天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記載,各驛站換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達是可信的;但從整個荔枝古道路程大多為山區的艱難程度推敲:七日比較切合實際?傊,當時驛貢荔枝是一種性命悠關的大事,只要愛妃能吃到鮮荔枝,沿途馬死人亡在所不惜。唐杜甫《子午谷》詩:“憶昔南州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當時為了楊貴妃食到新鮮荔枝,百馬死于山中,怎能不使人扼腕興嘆呢?
2015年5月,陜、川、鄂三省為了更好地保護荔枝古道和開發荔枝古道的文化文物價值,正式啟動了“荔枝古道”聯合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工程……
午子山絕塵環宇,綠水青山,森林如屏、月白草翠,空氣中散發著松葉清香,如世外桃園,人間仙境。故明代與人等身的兩尊坐式銅鑄神像能夠幸存至今,其一高1. 67米,寬0.9米;其二高1. 54米,寬0.9米。均眉目清秀,仙道風骨,生動自然,栩栩如生,具有科研、考古、文物等價值。另有一尊明嘉靖年間鐵鑄立式無頭神像和一口乾隆五十年(1785)鐵鑄大鐘,亦屬珍罕文物。每年新春佳節、初一至初三、清明廟會、三月三、九月九……信徒香客不絕于途。人們特別喜歡觀賞西鄉“八景之一”的“朝霞日出”。當早上天剛放亮,晨曦還沒有退去最后一件煙紗,東方紅霞滿天、朝陽欲出、太陽像個紅紅的大火球,從海洋中歡快的跳躍而出,映照的午子山樹也紅了,草也紅了,山石也紅了,整個山峰紅彤彤一片,水天一色,山花一色,松藤一色,美麗壯觀的彤紅色無法比擬,無法形容,故,歷朝累代文人墨客特別喜歡贊頌“午子朝霞”,其詩、詞、賦不絕于耳,翹楚的絲竹之音當數清李兆龍《午子朝霞》五言詩:“洞口碧桃花,層層籠絳紗;澗邊多鹿跡,云窟有人家。樹濕非關雨,山浮疑是槎;探春已立足,斷碣記年華”。2015年,午子山風景區榮獲“全國旅游信得過景區”稱號;去年又邁入“陜南道教活動中心”序列。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閑情逸致,節日假期,游人如梭,摩肩擦背,紛至踏來,正如明代李遇知《午子山》詩:“飛蹬千盤漫陟巔,振衣冉冉白云邊;上方靈氣誰能識?身到煙霞便是仙”。
午子山遠觀不乏峨嵋之秀,登臨不減華山之險,云海不輸黃山之奇,松濤不貶天籟之音……建筑風格別開一面,既典雅富麗堂皇,又宏偉壯觀韻致。據先秦史書《世本》和孔子教案《尚書》記載,以及民間傳說,出生和居住于西北媯墟(現城固縣龍頭鎮)的三皇五帝之一舜帝姚重華,曾到午子山祭祀天地,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糞土割據首領,建立炎黃中華……東漢末期漢中王張魯之女亦到午子山修道練丹;明代建文帝朱允炆辟難亦來午子山隱居,但第二年就暴露了身份,不得不立即離開,隱逸于秦嶺南麓的建基崖山洞之中至逝世,現遺址尚存。
《大明一統志》曰:“午子山為母子山,指戚姬與其子如意”。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午子山大興土木,重建圣水觀、玉皇殿、東岳殿、酆都殿,并在沿途蜿蜒小道上鋪砌石板臺階,以利登山攬翠。武宗正德七年(1512),增建寢宮、雷神殿、元帝殿、后寨門、鐵城(面積1000余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1733~1745),漢中府及西鄉縣又對各殿堂作了全面翻修。光緒元年(1875),重修娘娘暖閣,增刻石碑13通。民國年間,于山道拐彎處增修土地廟72座。1949年后,省市縣多次撥款,民間廣泛募集,屢有修繕,特別是1984年成立午子山文管所后,籌集了大量資金,重修了藥王殿、朝圣門,新建了鳳憩亭,為洞天勝地午子山倍添光彩,F共有殿堂廟宇61間,建筑面積達1854.49平方米。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午子山,造成部分屋宇毀壞,殿堂裂縫,磚瓦掉落。政府號召:信徒出資、社會募捐、企業捐贈,集聚了一定資金,新建了午子山公路、廣場、牌坊、山門、步道、古亭、閣樓、財神殿等,彩繪了殿堂壁畫、充實了法器數量,午子山煥然一新,香煙飄渺,鼓鑼齊鳴,踏歌踩舞,宗教活動日臻興旺,晨鐘驚林鳥,青嵐照白松,井然有序,蒸蒸日上,人流車流物流,魚貫而入,蜂擁而上。
午子山危崖突兀,怪石璘珣,山雅峰秀,涇陽河、小峽河象兩條玉帶,纏繞夾山而流,主峰像飛鳳,又如雄鷹,展翅飛翔,直沖藍天。午子山歷史悠久、勝跡眾多,自古以來,多有文人雅士登山覽勝,吟詩賦詞,以抒情懷。清孫丘園《午子山》詩:“果然午子山峰好,此日登臨天地;十里油松駐白云,千尋磴道驚鳥飛;觀前招展野花開,峽底陽沉落日早;吟罷欲乘萬壑風,聲聲杜宇傷春老”。
2021年10月5日
(作者簡介: 方鵬霏,陜西省作協會員,陜西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已在國內外有關報刋雜志發表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2000多篇,榮獲中、省、市有關報刋雜志各類征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20多次;出版發行有54萬字的散文集《秦巴攬翠》) |